上週3月28日,一起發生在台北內湖的隨機女童命案,再次劃破了人們的內心。

網路與媒體立刻引起一片衝擊。各種檢討的聲浪此起彼落,人們急於找出事件原因的同時,有人提出加重刑責、甚至立法指定重刑的討論。「刑罰」,似乎再次成為解決問題的特效藥。

案發地點追悼被害女童的花束、卡片與玩偶 [CC0]

案發地點追悼被害女童的花束、卡片與玩偶 [CC0]

真的有效嗎?

事實上,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隱約明白:嚇阻的效用不大。然而,這又確實是「立刻可以做點什麼」的作法,能立刻彌補內心當中的不安。

然而加重刑責,真能預防這類事件的重演嗎?若真的有效,刑責一直都在,為何近年來這類模仿犯的問題仍層出不窮呢?

事實上,這類事件的發生,從來都不是法律問題。從邏輯上就可得知:「法律」總是只負責「事發後」該怎麼處理。而人的內心怎麼想,法律實在很難干涉。

意思是,兇手在犯案前,即使外表平靜,但往往已經喪失理智。這種情況下,兇手很難因為「有刑責」、「怕死」、覺得「刑罰很痛苦」而不犯案。而是已經陷入某種情緒,就是想做才去做。

因此,對於事後將會被捕、將會如何判刑、家人如何心痛等等,幾乎無力阻擋其事前的衝動。

人並非不明白

著手寫下《救援論》的鄭明析牧師曾分享:當初他提筆寫書時,原本想寫「地獄論」,但在禱告中,聖子告訴他:

「人並非不了解地獄多可怕才去地獄的。」

牧師轉念心想:那我來寫「天國論」好了。於是聖子又告訴他:

「人也並非不了解天國多美好,才無法去天國的。」

最後,他體會到:人是因為不了解救援的重要性、不知道如何得到救援,才無法避免地獄、無法進入天國的。因而決心撰寫救援論。

應事前引導、協助及預防

沒有人天生就想當個千夫所指之徒,每個人小的時候,都充滿著純真善良,對未來充滿夢想。因此,當這類不幸事件發生時,最該先尋找的核心問題是:

是什麼原因,讓這個「人」變成這樣?

每個人都期望自己會是個卓越、出色,成為帶給人價值、受人敬重的人。但總有些人某種程度上可以如願,有些人卻無法達成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總是經歷滿滿的煎熬、艱辛、挫折和困難。

如果能為每個人搭起一座橋樑,一步步的引導,讓不知「如何好好度過人生」的人們,獲得必要的幫助,協助其逐步達成自我理想。這才是提高刑度前,就應在社會制度中導入的核心精神。

造成事件的真正兇手

一個人的墮落,若深究其原因,會發現幾乎都跟「挫折」及「創傷」脫不了關係。也許來自原生家庭問題、來自受創的成長背景,或是同儕之間的不當對待。

以「放牧管理」的哲學而言:

許多父母做出不必要的管理,因此正承受著沒有必要承受的壓力。

有些父母以為自己溫柔地對待子女,但實際上,卻都是給予近乎「旁觀」或「放任」的管理。

對孩子而言,合宜的培育就如同柵欄對於綿羊,只要綿羊不脫離柵欄,牠想睡覺、抓癢、思考、跑跳、玩耍、跟其他綿羊推擠都可以。牧羊人照顧羊群時,並不會隨時干預羊群的行動,也就是強迫每隻羊「去做這個!去做那個!」只要羊群不跳出圍欄,牧人就只會讓羊群待在柵欄內栽培,並在每個當下只幫忙必要的部分。

柵欄就如同神所教導的真理,只要不做出神所教導不該做的、危險的事情(脫離柵欄),其他事情,都可以讓綿羊在神的安全主管圈內自由的學習和嘗試。

直接用手抓著綿羊,把他們放在這裡、放在那裡,叫他們:「來這裡!去那裡!」這樣的方式並不是管理,而是一種武力、一種強迫。

應注入必要的人生真理與精神

照顧子女時,需要先了解孩子的特質,在每個當下,按照孩子不同的個性放入必要的想法和精神,逐漸讓孩子慢慢了解。自然的讓他們體會該怎麼做。

當然這方法非常困難,也需要非常多的耐心,並耗費許多時間。但這卻能讓子女從內心開始體會,不傷害他的心,又能將核心精神深深扎根,是有效的管理祕訣。

自幼的內心創傷,往往年長後成為敏感的內心地雷,時常連本人自己也很難察覺 [photo / Khánh Hmoong]

自幼的內心創傷,往往年長後成為敏感的內心地雷,時常連本人自己也很難察覺 [photo / Khánh Hmoong]

放任不管教的父母,有的是因為忙碌,也有人是偏向溺愛,孩子漸漸也會有樣學樣,按照自己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其他人。而過度的打罵或管教,也會讓孩子變得畏縮、受傷,常常就會看到「沒自信」、「自我否定」、「壓抑」等等的外在表現。

若孩子形成這類性格,慢慢的會愈來愈偏離社會,也很容易不被群體接納。但人的本質就是渴望被愛、被認定、被接納。若這樣的需求持續匱乏,自我的價值感持續減低,到超過某種極端時,有的人可能會選擇自我了結,有人則可能選擇反抗、傷害其他人。無論哪一種,終將使得社會全體必須為此付出額外的成本與代價。

孩子不是寵物,是未來的社會

國家、社會的健康,終究歸於家庭。現在年幼的孩子,將會是20年後的社會組成。因此在考慮扶養、生下孩子之前,應該也要考慮:

我是否已經準備好,好好的培養、教育下一代呢?

接下來可以更進一步考慮:

我是否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呢?

最後必須要思考的是:

我是否已經體會自己身為人(生命)的價值了呢?

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,在自己的個性特質上是第一名,是獨特、寶貴、無法跟其他人比較的存在。人是不能以「單方面的成就」作比較的,人的價值並不能這樣被判斷。

當愈來愈多人體會到這點,這也將成為這世界改變的力量-讓世界充滿「正確的愛」以及「真心對待」的力量。

孩子懂得愛,並擁有正確的價值觀,就會成長出健康的心靈,不但更樂觀、抗壓性更高,也不會成為以外在條件-如成績、體能、身高、表現「霸凌」他人的人(造成他人受創的人)。這樣健康的心靈,終究會讓這個社會擁有更多體諒、包容與扶持,進而逐漸變化成為更美好的世界。

【編/deardeer】